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卫生保健>>保健信息>>健康教育>>正文

预防在心,健康在行
发布者:陈苗   发布时间:2021/3/4 10:26:47   浏览次数:594

时值春季,

也正是各种传染病肆虐流行的高峰期。

了解各种传染病症状,

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有助于我们很好的预防。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这几种传染病的症状及要如何去预防?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经空气飞沫传播,一般表现为急性发病、发热(可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等症状,有时也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无并发症患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婴幼儿、老年人、有心肺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出现肺炎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



主要预防措施:

1、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措施,流感疫苗全年均可接种,最佳接种时间为9-12月份。

2、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不共用毛巾手帕等;

3、注意保持空气流通,及日常环境消毒工作;

4、避免与呼吸道感染病人密切接触,探视患者应戴口罩,探视后应采取洗手等防护措施;

5、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确需前往的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主要发生在秋冬季,易在学校、幼儿园等处引起集体暴发。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



主要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
2、发现吐、泻患者要做到早隔离、早治疗,防止发生群体性感染;
3、在处理呕吐物时也要戴上口罩,并及时使用含氯漂白剂等消毒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预防病从口入。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病原体有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每年夏季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部分地区还会出现秋冬季小高峰。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进行传播。



主要预防措施:

1、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如:进食前、如厕后、处理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应洗手;

2、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盖口鼻,并将纸巾丢至垃圾桶;

3、勿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汤匙等。需清洗和消毒患者口鼻分泌物污染过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以及经常触碰的物品、家具和厕所,可用高温(>56℃)、漂白粉或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75%的酒精不能灭活肠道病毒。避免密切接触手足口病患者。

4、感染手足口病后要进行隔离治疗,尽量减少外出参加聚会活动,以避免传播疾病。若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应在家自行隔离更长时间,直至皮疹水泡干涸后2周。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种,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该病。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



主要预防措施:

1、在疾病暴发或流行季节,应做好个人预防,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

2、对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

3、患者病后7~10天内,应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新冠肺炎


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主要预防措施:

1、少出门,勤消毒,多通风;若出门,戴口罩;

2、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从公共场所返回后,饭前便后洗手液或者肥皂洗手;

3、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者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4、若出现新冠肺炎疑似情况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该病流行于夏秋季,儿童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局部地区成人发病呈增加趋势。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如猪、牛等家畜和鸭、鸡等家禽)或人受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最为常见,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主要预防措施:

1、及时接种乙脑疫苗,提高易感者的免疫力,是预防乙脑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2、注意灭蚊和消灭蚊虫孳生地,如不能保证彻底灭蚊,房间内则要有有效的防蚊设施;

3、外出时注意防止蚊虫叮咬;

4、对早期发现的乙脑病例,应早诊、早治,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